中醫記載
出自《開寶本草》,藥性論;①《雷公炮炙論》:"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顆小,雌顆大,似棗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②《開寶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廣州送丁香圖,樹高丈余,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雕。醫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藥爾。"
本品歷來為進口藥物,引進年代未詳。但《名醫別錄》已有雞舌香的記載。歷史上曾有丁子香等名稱。據《本草拾遺》(公元739年)載:"雞舌香和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香乃母丁香也"。以後諸家均採納此說。至於原植物,《唐本草》和《海藥本草》已有描述。但較為準確的應為宋《開寶本草》:"丁香生交、廣、南番。按廣州圖上丁香,樹高丈余,木類桂,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釘,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即系本種。
丁香入藥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進口“南藥”之一。丁香不僅為主要藥用植物,也是世界名貴的香料植物。丁香有公丁香和母丁香之分,處方寫丁香應付為公丁香。公丁香又稱為“丁子香”,始載於《藥性論》。 現代研究表明,丁香含揮髮油,油中主要含丁香油酸、乙醯丁香油酸及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莢蘭醛等成分。具抑菌及驅蟲作用,用作芳香,鎮痙驅風劑,治療胃病,腹痛、嘔吐、神經痛、牙痛等疾病。丁香不僅為主要藥用植物,也是世界名貴的香料植物。
丁香我國50年代引種,初獲成功,能正常開花結實,但產量極不穩定,單株花蕾產量差異極大,有時達10倍之多,為此丁香高產栽培技術及利用優良母株進行無性繁殖技術值得深入研究。
特性
香料用和藥用的丁香原產於熱帶,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喜生於高溫、潮濕、靜風、溫差小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我國海南種植區,其年均氣溫23.1℃-24.4℃,月平均最高氣溫26.0℃-28.4℃,月平均最低氣溫16.7℃-18.8℃,年降雨量1330-2530mm。溫度低於5℃時,嫩葉受害,落蕾,落花;達3℃時植株死亡。丁香幼樹喜陰,不耐烈日曝曬,生長緩慢;成齡樹喜陽光,陽光充足才能早開花開花多。丁香地上部枝葉茂密,樹冠大,而根群淺且纖細,故支撐力小,不抗風。喜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5-6的砂壤土。丁香種子發芽快而又極易受到損傷,完全成熟的種子在果實尚未脫落,其胚根就已萌動。在高溫多雨季節,種子成熟後,若不及時採收,會在樹上發芽,形成實生苗。但成熟度不夠的果實,發芽率低。種子發芽溫度18.2℃-32.7℃,最適溫度28.3℃-31.9℃。種子不耐貯藏,宜隨采隨播,若不能及時播種,須用濕沙或濕木糠層積貯存,可延長生活力,否則易喪失生活力。較適宜的濕沙含水量為15%-20%,而木糠粒(徑小於0.3cm)與水之比為1:2,用手捏有水從指縫滲出為宜。果實或種子貯存均可。丁香幼樹喜陰,生長緩慢,不耐烈日曝曬;成熟樹喜陽,5齡後生長加快,並進入開花階段。開花有大小年現象。10-15年為初產期,株產2-3kg花蕾。每年可有兩次花期,即12月至翌年2月,4-6月,以4-6月花量大,為採收的主要季節。丁香樹頂端優勢很強,成齡樹枝條萌發力強,若成齡樹截乾矮化,會萌發大量徒長枝。幼樹枝條萌發力弱,不耐修剪。
生物學習性
丁香原產於熱帶,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喜生於高溫、潮濕、靜風、溫差小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我國海南種植區,其年均氣溫23.1℃-24.4℃,月平均最高氣溫26.0℃-28.4℃,月平均最低氣溫16.7℃-18.8℃,年降雨量1330-2530mm。溫度低於5℃時,嫩葉受害,落蕾,落花;達3℃時植株死亡。引種到我國南方尚有一定忍受低溫的能力,當冬季l-2月,月平均氣溫19-20℃,絕對最低氣溫9-10℃時,生長發育正常,仍能抽技吐葉,當氣溫O℃時,植株死亡;丁香不耐乾旱,要求年降雨量為1800-2500毫米。苗期以及1-3年生幼樹,喜陰,不宜烈日暴曬,成齡樹喜光,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開花結果。喜上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黃壤和紅壤。
丁香地上部分枝葉茂盛,體積大,側技細脆而根系小,支持力弱,遇強風易倒,需設防護林加以保護。選地要選東南向或朝東坡向。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0-15米。樹皮灰白而光滑;葉對生,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全緣.密布油腺點,葉柄明顯。葉芽頂尖,紅色或粉紅色;花3朵1組,圓錐花序,花瓣4片,白色而現微紫色,花萼呈筒狀,頂端4裂。裂片呈三角形,鮮紅色,雄蕊多數,子房下位;漿果卵圓形,紅色或深紫色,內有種子1枚,呈橢圓形。花期 1-2月,果期6-7月。
環境
原產濕熱森林低地,較適於海拔600米以下的海洋性氣候的環境生長。喜高溫高濕,較不耐低溫和乾旱,大風對丁香的生長極不利,宜肥沃、深厚、疏鬆的土壤,一些熱帶火山岩土質是適合丁香生長的土壤類型。
分布
原產印尼的摩鹿加島及坦尚尼亞的桑哈巴爾島。現在印尼的檳榔嶼、蘇門塔臘、爪哇以及馬來半島、越南和大洋洲等國家和地區均產。我國海南省及雷州半島、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藥材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
周期
丁香定植後5-6年便可開花,20年後為盛產期,但有大小年現象,其壽命可達100多年。
加工
採集
一般種植5-6年後開花,25-30年為盛產期。但有大小年現象,其壽命可達100多年。在我國海南省引種區,6-7月花芽開始分化,明顯看見花蕾,當花蕾由淡綠色變為暗紅色時,或偶有1-2朵開放時,即把花序從基部摘下,勿傷枝葉,這樣可提高公丁香產量,又可減少了香樹養分的消耗。如果讓花蕾繼續生長,翌年3月為盛花期,4-6月座果,並逐漸長成幼果,採收未成熟果實,即為母丁香。從花芽分化到果實成熟需經三年時間。採收後的丁香花蕾,揀淨雜物於陽光下曬,若天氣晴朗一般曬3-4天即可,為了充分乾燥,花蕾不可堆得太厚,而且要定時翻動,曬至乾脆易斷即為商品丁香。未成熟的幼果,採收後曬乾,即為母丁香。
炮製:採下後除去花梗,曬乾。
儲藏:乾品花蕾裝於雙層無毒塑膠袋,密藏,宜在30℃以下保存,不使氣味散失。置乾燥處,避光保存。不能用水洗,以免揮髮油損失。
規格
花蕾略呈研棒狀,長1-2cm,紅棕色至暗棕色。分花萼與花冠兩部分。花萼萼管圓柱狀略扁,長0.7-1.4cm,直徑0.3-0.6cm,基部漸狹小,表面粗糙,富油性,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片。花冠近圓球形,直徑3-6mm,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將花蕾剖開後,可見多數雄蕊,花絲向中心彎曲,中央有一粗壯直立的花柱。芳香氣強烈,味辛,有麻舌感。以個大、飽滿、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者為佳。
性味功效
辛,溫。歸脾、胃、肺、腎經。畏鬱金。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化學成分
花蕾含揮髮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Eugenol)(含量72%-90% )、乙醯丁香油酚、B-石竹烯(B一Caryophyllene),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楊酸甲酯、葎草烯(Humuleno)、苯甲醛、苄醇、間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Chavicol)、a一衣蘭烯(a一Ylangene)等。
也有野生種中不含丁香油酚(平常丁香油中含64-85%),而含丁香酮(Eugenone)和番櫻桃素(Eugenin)。花中還含三萜化合物如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黃酮和對氧萘酮類鼠李素(Rham-netin)、山奈酚(Kaempferol)、番櫻桃素、番櫻桃素亭(Eugenitin)、異番櫻桃素亭(Isoeugenitin)及其去甲基化合物異番櫻桃酚(IsoeugenitoI)。
藥理作用
丁香為芳香健胃劑,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加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減輕噁心嘔吐,水煎劑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主治
①用於胃寒嘔吐、呃逆,亦可治妊娠惡阻。②用於胃寒脘腹冷痛。③用於陽痿,宮冷不孕。
種植技術
為解決用藥需要,從50年代開始引種栽培,現海南已擴大試種,並連年開花結果。
栽培
選地、整地 宜選擇溫和濕潤、靜風環境、溫濕變化平緩、坡向最好為東南坡的地區,並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上栽培。土壤以疏鬆的砂壤土為宜。深翻土壤,打碎土塊,施腐熟的乾豬牛糞、火燒土作基肥,每畝施肥2500-3000千克。平整後,作寬l-1.3米、高 25-30厘米的畦。如果在平原種植,地下水位要低,至少在3米以下。有條件先營造防護林帶,防止颱風為害。種植前挖穴,植穴規格為60厘米×60厘米×50厘米,穴內施腐熟廄肥15-25千克,摻天然磷礦粉0.05-0.1千克,與表土混勻填滿植穴,讓其自然下沉後待植。
繁殖
主要用種子繁殖。果實7-8月陸續成熟。鮮果肉質堅實,每千克鮮果有600-700粒。開溝點播,溝深2厘米,株行距則隨育苗方式不同而異。苗床育苗,株行距10厘米×15厘米;營養磚育苗,株行距4厘米×6厘米。播種後蓋上一層細土,以不見種子為度,切不要蓋上太厚。在播前搭好前棚,保持50%的鬱閉度。播後19-20天即可發芽。3個月後具3對真葉時,把幼苗帶土移入裝有腐殖土的塑膠薄膜袋或竹籮內,每袋(籮)移苗四株,置於自然林下或人工前棚下繼續培育。定植後5-6年開花結果。
田間管理
(1)蔭蔽 l-3年生的幼樹特別需要蔭蔽,由於植距較寬,可在行間間種高稈作物,如玉米、木薯等,既可遮蔭,又可作防護作用,還能增加收益,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
(2)除草、覆蓋 每年分別在7、9、10月,在丁香植株周圍除草,並用草覆蓋植株,但不要用鋤頭翻上以傷害了香根,林地上其它地方的雜草被割除作地面覆蓋,還可作綠肥,代替天然植被覆蓋地面。除草工作直至樹冠鬱閉而能抑制雜草的生長為止。
(3)補苗 丁香在幼齡期的致死因素較多,如發現缺苗,應及時補種同齡植株。
(4)排灌 幼齡丁香,根系纖弱,不耐旱,三年生以下的丁香樹,乾旱季節需要淋水,否則幼樹幹枯。開花結果期在乾旱季節易引起落花落果,也要淋水,雨季前流通排水溝,以防積水。
(5)施肥 定植後,一般每年施肥2-3次:第一次在2-3月;每株施稀人糞尿10-15千克或尿素、硫酸鈣和氯化鉀各0.05-0.1千克;第二次在7-8月,除施氮肥外,每株加施0.l千克過磷酸鈣或適量堆肥和火燒土,但不宜過量和緊靠根際,以免引起灼根造成腐爛;第三次在10-12月施以廄肥或堆肥,摻適量過磷酸鈣和草木灰。
(6)培土 丁香樹是淺根系,表土上層的細報必須避免受傷,同時這些細根不應露在土面,若露出要用肥沃鬆土培土2-5厘米。
(7)修枝 丁香樹木需要大量修枝,但為了便於採花,可將主幹上離地面50-70厘米內的分枝修去;若有幾個分叉主幹,應去弱留強,去斜留直,保留1個。上部枝葉不要隨便修剪,以免造成空缺,影響圓錐形樹冠的形成。
(8)防風 防護林的設定是確保了香園完整的一項重要措施。此外,幼齡期在颱風來臨前要做好防風工作,可用繩子和竹子固定丁香植株樹幹,以減輕颱風對丁香植株的搖動,從而減少危害。
病蟲防治:
(1)褐斑病 幼苗和成齡樹都有發生,為害枝葉、果實。防治方法:①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1∶1∶100倍的波爾多液噴灑;②清潔田園,消滅病殘株,集中燒毀。
(2)煤煙病 主要是由黑刺粉虱、蚧類、蚜蟲等害蟲的為害而引起的。防治方法:①發現上述害蟲為害時用殺蟲劑噴殺;②發病後用1∶1∶l00倍的波爾多液噴灑。
(3)根結線蟲病 由一種線蟲引起,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用3%呋喃丹顆粒劑穴施或撤施於根區。
(4)紅蜘蛛 為害葉片。防治方法: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和20%三氯殺蟎碸稀釋500倍液噴殺。兩種液體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每5-7天噴1次,連續2-3次。
(5)紅蠟介殼 為害枝葉。防治方法:冬季可噴10倍松脂合劑,50%馬拉松稀釋1000-1500倍液噴殺,每隔7-15天噴1次,連續2-3次。
(6)大頭蟋蟀 為害小枝、葉、幼乾。防治方法:採用毒餌誘殺。先將麥麩炒香,然後用90%晶體致百蟲30倍液,拌濕麥麩,傍晚放畦周圍。
留種
採種母樹最好是15年生以上、生長健壯、高產和抗病力強的植株。7-8月採摘紫紅色的成熟果實。采後,不能日曬,即行播種。若從國外引進,宜用剝掉果肉及薄種皮的種子,用煮沸過半小時的濕木糠,作為種子包裝墊充物,進行貯藏或運輸,但濕度不宜過大。
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1)觀賞用的丁香( Syringa),是木犀科丁香屬的植物,在中國春天開各種顏色的花,生活並原產於中國的溫帶,不能用來做香料和中藥。
(2)香料用和中藥用的丁香( Syzygium aromaticum),是桃金孃科蒲桃屬植物。現在網上普遍流傳的拉丁學名 Eugenia caryophllata是曾用名,現在統一使用 Syzygium aromaticum
調料用和藥用的丁香是熱帶植物,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及其周圍島嶼。
丁香本身是兩性花,人說說的公丁香和母丁香,不是學術概念,也沒有性別之分,而是在香料的乾貨市場上根據外形特徵,而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而已,在植物學上的解釋如下:
公丁香,指的是沒有開花的丁香( Syzygium aromaticum,桃金孃科蒲桃屬)花蕾曬乾後作為香料 。
母丁香,指的是丁香( Syzygium aromaticum,桃金孃科蒲桃屬)的成熟果實,也是曬乾後作為香料使用。
公丁香與母丁香的鑑別
產地及來源
丁香主產於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島以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有栽培。丁香有公母之分,公丁香為桃金孃科植物丁香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乾燥花蕾 。母丁香為桃金孃科植物丁香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的成熟乾燥果實。
性狀鑑別
公丁香略呈研棒狀,長 1 ~ 2cm; 花冠圓球形,直徑 0. 3 ~0. 5cm; 花瓣4,復瓦狀抱合,棕褐色至褐黃色,花瓣內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後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葯; 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 7 ~1. 4cm,直徑0. 3 ~0. 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 4 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 質堅實而重,入水即沉; 富油性,用指甲劃之可見油質滲出; 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以個大,粗壯、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者為佳。
母丁香 呈長倒卵形至長圓形; 長 2 ~ 2. 5cm,直徑 0. 6 ~ 1cm;先端有齒狀萼片4 枚,向中央彎曲,基部具果柄殘痕; 表面棕褐色,粗糙,多細皺紋; 果皮與種皮薄殼狀; 質脆,易破碎脫落,有的已無果皮或種皮,僅為種仁; 種仁倒卵形,暗棕色,由兩片肥厚的子葉抱合而成; 子葉形如雞舌,不規則抱合,中央有一條細桿狀的胚根,由子葉的中央伸到較寬的先端; 質堅硬,難破碎; 氣微香,味辛辣。
顯微鑑別
公丁香 萼筒中部橫切面: ①表皮細胞 1 列,有較厚角質層; ②皮層外側散有2 ~3 列徑向延長的橢圓形油室,其下有數十個小型雙韌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 ③內側為數列薄壁細胞組成的通氣組織,有大形細胞間隙; ④中央部有多數細小維管束,薄壁細胞含眾多細小草酸鈣簇晶 。
粉末: ①暗紅棕色; ②纖維梭形,頂端鈍圓,壁較厚; ③花粉粒眾多,極面觀三角形,赤道表面觀雙凸鏡形; ④草酸鈣簇晶眾多; ⑤油室多破碎,分泌細胞界限不清,含黃色油狀物; ⑥表皮細胞呈多角形,有不定式氣孔。
母丁香 粉末: ①棕褐色; ②澱粉粒眾多,單粒長卵形、類貝殼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 ③纖維較多,成束或單個散在,淡黃棕色,多呈長梭形、類三角形或不規則形,偶有分枝狀,層紋較密,孔溝明顯; ④可見草酸鈣簇晶; ⑤偶見草酸鈣小方晶,油室多破碎。
含量測定
丁香酚含量測定 公丁香照氣相色譜法測定。本品含丁香酚( C10H12O2 ) 不得少於 11. 0%〔1〕。母丁香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本品含丁香酚( C10H12O2 ) 不得少於0. 65%。
揮髮油含量 趙晨曦,梁逸曾〔3〕採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髮油後用毛細管氣相色譜-質譜( GC/MS) 的研究方法證實公丁香和母丁香在揮髮油成分上存在顯著的差別,主要表現在揮髮油的含量和顏色上: 公丁香出油率為16. 2%,揮髮油為無色透明油狀液體,與藥典標準相符;而母丁香出油率僅為2. 4%,為黃色油狀透明液體。
功能主治
公丁香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的功效。本品辛溫氣香,入脾胃經,既能溫中散寒止痛,又尤善降逆止嘔,治胃寒之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為治虛寒嘔逆之要藥。入腎經,能溫腎助陽,治腎虛陽痿及宮冷〔4〕。母丁香性味歸經,功效套用與公丁香相似而力弱。